一意孤行

【成语拼音】:yī yì gū xíng

【成语解释】:不接受人家的劝告;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主观意见去做(行:行动;做)。

【成语出处】: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酷吏列传》:“禹为人廉倨。为吏以来,舍无食客。公卿相造请禹,禹终不报谢,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,孤立行一意而已。”

【成语简拼】:YYGX

【常用程度】:常用成语

【成语字数】:四字成语

【感情色彩】:贬义成语

【成语用法】:一意孤行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。

【成语结构】:偏正式成语

【成语年代】:古代成语

【成语正音】:“行”,不能读作“行列”的hánɡ。

【成语辨形】:“孤”,不能写作“狐”。

【成语辨析】:一意孤行与“独断专行”、“专横跋扈”;都有“不考虑别人意见。办事主观蛮干”的意思。不同在于:(一)“专横跋扈”含有“蛮横、霸道”的意思;语气较重;一般只用于掌权者;一意孤行和“独断专行”;多形容缺乏民主作风;语气较轻;而且不限于当权者;一般人也可用;应用范围较宽。(二)一意孤行和“独断专行”的不同在于一个“断”字。“独断专行”表示“独立作决定和行事”;一意孤行本身不含“断”;只含有“按自己的意愿行事。”

【近义词】:自以为是、固执己见、死心塌地

【反义词】:博采众长、虚怀若谷

【成语例子】:皇上和杨文弱、高起潜虽有意与虏议和,但迫于臣民清议,尚不敢公然一意孤行,与虏订城下之盟。(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三章)

【英语翻译】:act in disregard of other people's opinions

【日语翻译】:ひたすら自分(じぶん)の意見(いけん)を押(お)し通(とお)す

【俄语翻译】:своевольничать <поступать своевольно>

【其他翻译】:<德>eigenmǎchtig handeln <eigensinnig seinen Weg weiter verfolgen><法>n'en faire qu'à sa tête

【成语谜语】:思思想想一人走

【成语故事】:出处《史记。酷吏列传》西汉时期,有个叫赵禹的人,是太尉周亚夫的属官司,一个偶然的机会,汉武帝刘彻看到了他写的文章文笔犀利,寓意深刻,认为在当时很少有人及得上他。汉武帝大为赏识,便让赵禹担任御史,后又升至太中大夫,让他同太中大夫张汤一同负责制定国家法律。为了用严密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办事的官吏;他们根据汉武帝的旨意,对原有的法律条文重新进行了补充和修订。当时许多官员都希望赵禹能手下留情,把法律条文修订得有个回旋的余地,便纷纷请他和张汤一起作客赴宴,但赵禹从来不答谢回请。几次以后,不少人说他官架子大;看不起人。过了一些时候,赵禹和张汤经过周密的考虑和研究,决定制定“知罪不举发”和“官吏犯罪上下连坐”等律法,用来限制在职官吏,不让他们胡作非为。消息一传出,官员们纷纷请公卿们去劝说一下赵禹,不要把律法订得大苛刻了。公卿们带了重礼来到赵禹家,谁知赵禹见了公卿,只是天南海北地闲聊。丝毫不理会公卿们请他修改律法的暗示,过了一会,公卿们见实在说不下去了,便起身告辞。谁知临走前,赵禹硬是把他们带来的重礼退还。这样一来,人们才真正感到赵禹是个极为廉洁正直的人,有人问赵禹,难道不考虑周围的人因此对他有什么看法吗?他说:“我这样断绝好友或宾客的请托,就是为了自己能独立地决定、处理事情,按自己的意志办事,而不受别人的干扰。

Copyright © 成语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8158170号